个人中心
搜索
会员详情
副标题
姚志华
姚治华
姚治华:当代著名画家,1932年9月2日出生,
湖北
省孝感市人。1949年后在
湖北
曾任美术编辑、美术创作员、群众美术辅导员。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。曾受教于
李可染
、叶浅予、
蒋兆和
、
李苦禅
等名师。毕业后留校任教。曾先后任助教、讲师、副
教授
、中
[1]
华英才艺术研究院院长、中国画系教研室副主任、主任、教授。
中文名
姚治华
国 籍
中华人民共和国
民 族
汉族
出生地
湖北省孝感市
出生日期
1932年9月2日
职 业
画家
毕业院校
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
目录
1
简介
2
创作经历
3
获奖情况
4
主要作品
5
代表作
6
社会职务
1
简介
姚治华
擅长中国白描人物画和水墨山水画。笔墨生动。颇为传神。山水意境深邃。笔墨酣畅。情趣盎然。他曾在
山东
、
湖北
、
海南
、
北京
等地举办个人画展、曾五次赴
日本
,四次赴
韩国
,三次在
法国
、两次在
美国
、
澳大利亚
、以及
肯尼亚
等国家举办画展并讲学。先后赴
意大利
、
德国
、
英国
等欧洲15国进行艺术考察
。
2
创作经历
姚治华
教授
24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,师从
李可染
、叶浅予、
蒋兆和
,大师们倾囊相授,使其深得真传,得益匪浅,为其日后的人物和山水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姚治华先生的山水、人物作品,意境深邃,构图新颖,色调高雅,笔墨酣畅。他的作品《暮归》中的人物与牧牛,令人联想起
李可染
的画风,进而对姚治华人物画的艺术渊源有所启悟。实际上,从《高原牧歌》到《暮归》,又表明姚治华从中得益于
蒋兆和
的神髓;作品《漓江情》的画法是从结合西方现代技巧中走出,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镜了
李可染
的人物。不过,叶浅予以速写入画的生动性,却已在姚治华的胸中和腕下厚积薄发,同时化入己法而自出机杼。例如耐人寻味的《芦荡飞鹤》、神韵精致的《花溪温泉》;万泉流淌的《美姑河畔》以及“一夜潇潇春雨过,小舟泊岸群鹤落”的《静静
渡口
》等无数幅扣人心弦的作品。正是姚治华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造的结果,他开拓了中国人物画的审美领域,丰富了人物画的艺术语言。他的作品气韵神动,饮誉中外,多为国内外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。
3
获奖情况
1991年曾获
日本
“国际和平文化宝鼎艺术大赏奖”,1998年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国际世界和平艺术展“国际文化艺术奖”。1999年5月获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艺术展“阿科特米”大奖,10月参加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艺术展又获“世界名人最高奖”。他的画为
中南海
、天安门、
毛主席纪念堂
、中国美术馆、
中国军事博物馆
、中国革命博物馆及国外一些艺术馆收藏。他的画曾作为礼品,由国家领导赠送外国元首。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
4
主要作品
姚治华当教师近半个世纪,他为中央美院编写中国画系列教材9本,作为
中国书画函授大学
校长,他又编写了国画教材21本。作品有《芦荡鹤》、《秋渡图》、《漓江情》、《早春河畔》、《
渡口
》、《欢乐火把节》等。他出版有《姚治华画选》、《姚治华山水画选》、《中国画人物速写》等著作和录像光盘。并主编出版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材(由中央美院十一位
教授
编写)一套9本,
中国书画函授大学
国画教材21本。
5
代表作
代表作《黄河颂》,此画最早版本一直挂在
人民大会堂
东门大厅北侧,曾有成千上万人与作品合影留念。作品奔腾壮观的气势,给每一位欣赏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。伫立画前仿如独立危岸,河涛拍岸之声直逼耳际,夹杂着扑面而来的飞溅浪花。这幅长500厘米、宽200厘米的巨型力作,出自中央美术学院
教授
姚治华之手。据画家介绍,他年轻时曾来到黄河壶口瀑布体验生活和写生取材,被“黄河咆哮”的姚治华画作(26张)
[2]
情景深深震摄。滔滔的黄河在画家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——日军入侵国破家亡,英雄儿女英勇不屈,前赴后继奋起抗战,硝烟弥漫,山河色变……一幕幕史诗般的悲壮凝重和匹夫有责的民族自尊,如电影片段重叠在他脑海,翻腾起伏,久久不能平静。蓦地,酝酿心头多年的夙愿遂以其雄浑的气魄、高远的形象入画,饱蘸激情的画笔挥就了不朽的《黄河颂》。欣赏姚治华
教授
的黄河题材作品,尤感震撼力——他笔下的黄河气势磅礴,令观赏者无不心鼓雷动。这种雷动不仅来自于汹涌翻滚而来的黄水白雾,也不仅来自于险要奇绝的黑石深谷。动与静这两种强烈反差的内心律动,通过富含变化的笔墨色彩表现出来,方寸间透射出一股摄人心魄的独到神韵。 除了精于《黄河颂》等山水画,姚治华
教授
还擅长人物风情画,并巧妙将各种画法融合创新,堪称一位多面手。他在1981年远赴四川凉山自治州写生,正好赶上了一年一度的“火把节”,热闹非凡。他将自己所见、所闻、所感融入作品之中,成就了我们今天欣赏到的中国画《欢乐的火把节》。画面有两个中心,中心之一是一群身着民族盛装的少女围绕燃烧的火把携手而舞,在飘荡的白烟中火焰腾飞而上,烟雾、火光和人们的面貌及服装均用线勾,色彩缤纷。这种富有装饰风格的手法不仅适合于气氛热烈、内容丰富的题材,更强化了浪漫的情调,激发欣赏者的无限想象。另外一个中心是举行斗牛比赛。四角相抵,相持不下的两头牛是最为突出的主角,树荫和棚伞下密集的观众皆屏息聚神,凝目注视,以静托动。而火把舞那部分,则用较自由变化的气氛来表现彝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心情。两部分从不同角度烘托主题,异中求同,乃动与静的巧妙结合而相得益彰。
6
社会职务
历任
北京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
,第二、三届会长。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
教授
,
中国美术家协会
会员。兼任
中国书画函授大学
校长、中华英才艺术研究院院长
[1]
、
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
主席、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美术委员会主任、
北京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
会长等职。中国
石涛
艺术研究会名誉理事。并被有关机构聘为《联合国新闻》咨询委员,
英国
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,
美国
传记协会顾问委员会研究会研究员。
[1]